作为三大传统建材产业之一,陶瓷的发展与水泥、玻璃有着颇为相似的脉络。
辉煌的历程,大国的地位,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摸索前行……陶瓷,也遇到了自身发展的桎梏和转型升级的机遇。
传统陶瓷砖,俗称“厚砖”,顾名思义,就是非常厚重的瓷砖(8mm~14mm)。而这种“厚砖”的生产过程,是典型的“三高”过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而烧制厚实的瓷砖,也需要消耗更多的黑土、煤矿等资源,使得建筑陶瓷的原材料,到如今已呈现出“物稀价高”的局面。
和其他传统建材有所不同的是,陶瓷砖是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主流建材产品之一。随着陶瓷砖在家居地面和墙壁的使用上,逐渐取代石材和木材,成为家装最普及的产品之后,未来瓷砖市场,还有着持续的发展空间。
那么,如果继续以“厚砖”统占市场,陶瓷砖“三高一资”的症结,势必成为建材工业主要的污染源。
因此,陶瓷砖的轻薄化,成为建筑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一个产业在探寻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唯一出路,也将成为“东方陶瓷古国”传承民族文化、造福后代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轻薄陶瓷的全球步履
尽管陶瓷在当今已经遍布了全世界,但全世界公认的陶瓷工艺中心,毫无疑问是中国。
6000年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历史,上百种陶瓷工艺与艺术造诣的发源地,陶瓷文化几乎传承于中华民族代代子孙,令全世界不曾忘记的那些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中,凝结着一个东方大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精髓。
而作为装饰材料,陶瓷砖在全世界的发展,几乎是紧随艺术陶瓷之后而兴起。古时称为装饰陶瓷,源起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时的装饰陶瓷,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只是满足皇室、贵族和宗教场所的需求。
工业化规模型流水线生产的现代陶瓷砖,始于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欧美国家。也因此,陶瓷史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现代陶瓷砖的真正发源地,始于中世纪的欧洲。源于欧洲的陶瓷砖,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马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砖、安特卫普的釉面砖、荷兰瓷砖插图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国的陶瓷砖发展历程,却显得有些落寞,尤其是现代瓷砖的“进化”史,要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所用陶瓷砖还需要大量进口,“瓷砖”在当时被认为是只有少数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但正是因为中国陶瓷艺术与工艺所奠定的深厚基础,令中国陶瓷砖的发展,尤其是规模化生产所使用的装备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在近30年里,赶超国际的速度非常快。
从1983年第一条现代化建陶生产线进入中国至今,中国已成为陶瓷砖产量第一、人均消费第一、出口第一的陶瓷大国。建筑陶瓷在国内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消费链。众多品种的产品在国际同类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是,这三项“第一”的创造者,都是至今仍在中国占主流销售地位的传统陶瓷厚砖。也因此,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的背后,中国陶瓷产业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的代价。
轻薄陶瓷的概念,始自于亚洲另一个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第一次提出“陶瓷砖轻薄化”的理念,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在实际生产应用上得到推广。有意思的是,欧洲人立刻关注起这一事物,并迅速在工业化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欧洲发达国家在研发轻薄陶瓷工艺技术方面,也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2004年,是全世界陶瓷界值得记住的一年,西班牙成为第一个将轻薄陶瓷大幅度推广到市场的国家。此后3年的时间内,轻薄之风蔓延至整个欧洲。今天,轻薄陶瓷在欧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
国人的“白瓷片之殇”
将近10年时光,在对轻薄陶瓷进行论证和研发的过程中,中国陶瓷行业的专家和部分领军企业家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各方面的学术论证、理论呼吁乃至研究开发,称得上是“如火如荼”。
然而,在现实生产和应用中,在终端消费市场上的推广,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凄风冷雨。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直到今天依旧让全行业一筹莫展。
2010年开始,“陶瓷轻薄化”的呼吁持续高涨了3年。众多行业专家,都以亲自撰文的形式,在各大报刊和网络中发表,强烈倡导轻薄陶瓷的发展。
与此同时,蒙娜丽莎、欧神诺、诺贝尔、鹰牌等领军建卫陶瓷企业,也相继开发出了不同种类的轻薄陶瓷,最薄的仅为3mm。
而消费市场却始终没有给予热烈甚至是起码的反应。
记者就此问及一位曾高声为轻薄陶瓷呐喊的专家时,他表现出极大的无奈:瓷砖是建材领域里为数不多的终端产品,消费观念跟不上,轻薄之路很难走。
记者在市场调研后,发现目前的情况更为严重:消费者的观念上不接受轻薄瓷砖,甚至是用实际行动加以抵触和排斥。
轻薄瓷砖有利无害,既节省了家装所占用的居室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厚砖中一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消费者会有那么强的抵触情绪?
“这种抵触和排斥,源自于白瓷片在中国的普及。”这位专家说:“白瓷片影响了中老一代的中国人,即便年轻的90后,也都知道那段白瓷片的历史。”
如今,即便在一些大都市,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久未装修的老房子里,依然还可见到几十年前白瓷片铺就的墙面,斑驳残缺、裂缝纵横、色调黑黄。这样的景象,印刻在很多国人的不同成长阶段。
大多白瓷片,产自如今已明令淘汰的煤烧窑。煤烧窑不仅是典型的,生产设备的落后和典型的“三高”污染,使白瓷片的质量在所有现代瓷砖中,质量堪称最为低劣。
不很讲究质量的白瓷片,的确很轻很薄,那是因为其产品主要成分,更多是陶而非瓷。陶的胎盘硬度差,易破碎,吸水性差,不可以用作地砖,即便是当年,也只适合厨房和卫生间应用。
因为陶片易碎,抗污性差,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便会出现裂痕以及渗透污渍的黑黄色。且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限,只能生产小型白瓷片,不仅铺设时费时费力,而且冬暖夏凉的热胀冷缩,容易相互挤压破损。
把白瓷片称作陶瓷领域中的白色污染,亦不为过。
这种同质化陶制小瓷片,却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全民家装文化的全部记忆,具备着深厚的时代烙印和绝对的统治地位。中国计划经济特色下单位分配住房的历史,正是白瓷片风行的历史,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被分配的房子,都有着同质化的房屋格局和同质化的白瓷片。
白瓷片,有如贯穿于我国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可比物,印刻在当代国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尽管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白瓷片,如今几乎绝迹于市场,但正如那位专家所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白色之殇”,让老百姓从骨子里将薄瓷砖与低档砖画上等号。
这无疑是中国瓷砖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却并不是轻薄陶瓷难于推广的唯一祸首。
据来自市场上的调研,在轻薄陶瓷被呼吁被研发了若干年之后的今天,众多陶瓷品牌直营店里的导购,竟然向消费者传播“瓷砖越厚越好”的概念,这直接折射出,众多的品牌企业在轻薄陶瓷的研发与推广远没有做到同步,甚至其传播力度几乎为零。
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市场是第一传播平台;影响市场的因素,企业是最大的力行者;带动企业的动力,如今看来,应该是轻薄陶瓷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体系的完善。
这其间,政府要有作为,行业要有使命,企业要有担当,媒体要有责任,市场要有导向。尤其是处于“绿色陶瓷”推广难度之大的当下,彻底扭转消费者的观念,只有各司其职,先将产品通过标准和认证,力推市场,让老百姓感受到轻薄陶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时,才有可能柳暗花明。
品牌大众化当是推广之途
关于建卫陶瓷如何建立轻薄陶瓷的品牌战略,行业相关专家众多纷纭。
有人认为,轻薄陶瓷的推广关键在如何将理念根植于老百姓心里,只有全方位开展普及与传播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提升降低产品价格,使之成为每位老百姓愿意用且用得起的大众产品。
也有人认为,介于现阶段人们对轻薄陶瓷认知度不高,且价格昂贵的特点,可以像时装的发展史学习,先将轻薄陶瓷作为高档用品,从一部分人使用开始,慢慢过渡为大众消费品。
应该说,轻薄陶瓷大众化是陶瓷砖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若在推广之初,能够循序渐进,也未尝不是短期内可行之举。
无论哪种推广方式,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都是传统建材行业第一次将建材产品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建材与生活品质密切挂钩的概念,也为建卫陶企开展品牌战略、丰富终端营销带来全新方向。
这样的传播导向,在传统建材领域中,是一次颠覆性的突破。以往,提到建材,都是些厚重的行业理论和工业印记,更多的行业标准,也只是行业人士才看得懂的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这是行业里的人在做行业里的事,与社会生活、与百姓追求、与家庭幸福指数,似平行线,互不交集。
老百姓可能不会去关心产品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更没有耐心去消化所有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已经对自身的生活品质有了要求,对环保的生活方式有了兴趣,对绿色化的时尚产品有了购买欲。
倘若换一种思考方式,将时尚的理念和营销方式植于品牌发展战略之中,让轻薄陶瓷率先成为建材领域中的“风尚之骨”,不仅可以为建陶企业展开轻薄化的绿色篇章,也为所有面向终端,普及全社会的建材产品,铺就一条绿色发展的捷径。
如果将轻薄陶瓷作为有文化、有创意、有艺术气息的时尚产品进行营销推广,那么,任何立志于推广轻薄陶瓷的品牌,都可以以全球视野展开更为顺畅的品牌推广。
众所周知,如今的时尚产业,早已经打开了国门,无论是国际奢侈品牌,还是国际快销品牌,都已经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乃至在全世界,都拥有着来自中国的消费大军。
而中国自主时尚品牌,也开始了向国际进军的脚步,那些曾经不把中国时尚产品放在眼里的老外们,如今也能如数家珍般道出许多国产时尚品牌。
遗憾的是,尽管,中国是全世界陶瓷砖出口第一大国,但是,真正在国际陶瓷砖消费市场上知名度响当当、一呼百应的陶瓷品牌,却几乎没有。
而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等轻薄陶瓷广泛普及的陶瓷强国,同样拥有众多知名度甚高的陶瓷品牌,但进军中国陶瓷市场,并且能被中国消费者蜂拥而至的国际品牌也寥寥无几。
倘若建卫陶瓷行业由此搭建起国际化的大舞台,把国际品牌“请进来”,让自主品牌“走出去”。通过吹遍全球的轻薄时尚风潮,带动起老百姓的关注和兴趣,或许,轻薄陶瓷的推广之路,将事半功倍。
追求轻薄拷问行业良心
“做人要厚道,做瓷砖要轻薄。”在2006年首届墙地砖论坛上流传出来的这句话,值得品味。厚道是一种做人的品质德行,将人的品质与瓷砖的品质连在一起,所表达的何止是瓷砖,更是一个行业的品质德行。
从表面看来,与水泥和玻璃打造绿色化工程的庞大和繁杂有所不同的是,为陶瓷砖进行“瘦身”的轻薄工程,是一条非常清晰明确的陶瓷砖发展出路。所谓“轻薄”,“轻”有助于余料再利用,达到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要求,“薄”则是在制造环节中降低“三高”、降低运输成本,减轻建筑负荷的最有效手段。
陶瓷砖所流经的渠道,除了建筑和基础建设工程所用瓷砖外,还有更大一部分比例,是作为生活用品,遍及几乎所有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作为陶瓷大国,中国较为成熟的建卫陶瓷产业集群地,也遍布大江南北,地域辽阔。这些产业集群地,大多生根于城市乡镇的人口密集区。比如四川夹江作为西南瓷都,整座 城市及周边,不同的陶瓷企业割据一方,有些规模较小的生产厂就在企业主楼后面,即便是规模大些的生产厂,也离城市不远。
可以想见,传统陶瓷生产过程中的“三高”,对于这些产业集群地生活环境将造成多么大的破坏,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带来多么严重的健康隐患。
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流入市场的成品价格却越来越低,身处其中的每个企业,在生产厚砖的过程中,不仅得不到实惠,反而在最近几年因为效益过低、排放过高而致使不少企业被逼破产。
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继续生产厚砖,都会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所造成巨大的伤害且后患无穷。
如果说,中国陶瓷砖在以往的发展,对质量的要求,是考量一个行业基本品质,那么,在全球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努力去创造陶瓷的轻薄之路,也同样考量着行业的良心和品质,只有行业拥有对绿色环保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奋勇拓展的行动力,才能将陶瓷的绿色之路走得更顺畅。
而今,工信部正在着手为陶瓷轻薄化制定行业标准认证体系,并全面应用于企业生产和消费市场,这是否能让陶瓷砖的轻薄之旅以此为转折点,让全行业胸有成竹、轻装上阵,将被持续的关注和期待。
RC-5阀门电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
16mm中空纤维水泥外墙板
日吉华神岛板 中铁装配装饰板 品牌增强型装饰性板 水泥纤维外墙挂板
日本水泥纤维干挂板 一户建墙板装饰纤维水泥墙板 水泥外墙干挂板
AT水泥纤维干挂板 一户建墙板装饰板 纤维水泥墙板 水泥外墙干挂板
防火冰火板 木饰面木纹冰火板防火板洁净板护墙板
木丝水泥板 纤维水泥板 高强度水泥板 进口板
绿活建材 水泥板 手工夯土板 背景墙 商场装修用板 提供质检报告
昌吉自治州塑料编织袋,白色覆膜编织袋,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昌吉自治州蛇皮袋,灰色编织袋,绿色编织袋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昌吉自治州透明编织袋,亮白半透编织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昌吉自治州牛皮纸袋,纸塑袋,PP复合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昌吉自治州彩印编织袋,珠光膜编织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昌吉自治州灌装口编织袋,方底阀口编织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和田地区塑料编织袋,白色覆膜编织袋,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
和田地区蛇皮袋,灰色编织袋,绿色编织袋包装袋,生产厂家可定做